翰墨中国网——著名画家李洋美术馆
【名家简介】李洋,198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著名人物画画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中
2019/2/19 23:27:16
浏览次数:
【名家简介】
李洋,198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著名人物画画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水墨画院副院长。作品参加首届中国画展、第八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展等重要展事。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作品欣赏】
初二学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古训。规矩和创新是规律和科学的两个体现形式。没有规矩的载体就没有创新的依凭,没有创新的结果就失却了遵守规矩的意义,只有具备了规矩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发展。
春渡渔家女
对规矩的认识在李洋这一代人身上表现得相当突出。没有规矩不能发展,不能前进,多年来所谓的“冲破”规矩渐成风习,记得章太炎说能专精,有家数,尽管是论敌,也还值得尊重,最看不起的是学界“漫羡无所归心”的“荡者”。对于规矩的尊重是需要我们以及更年轻的学子倍记在心的。
大屿嫁过来媳妇
李洋1981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1985年留校从教至今,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任何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与教育家面对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国画学院,都会有着特殊的历史责任感。当面对制度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强烈关注相映成趣时,就需要更多些历史的进程回顾,多些有准确价值定位的深度争鸣。因此,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与传统的传承成为李洋近年思考的关键词,也让李洋有了广阔的眼光与定位,他需要在历史的文脉中不断地求索。
大屿渔家
李洋喜欢做案头工作,长年钻研中国的美术史发展,也钻研中国画家的创作与理论的发展:从古代的传统到近百年的传承,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唐代张藻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历代帝王图》的形神把握的真谛到清代方薰“神气生动”的设色观,从徐悲鸿的素描写生到蒋兆和的《流民图》,它们都被纳入到李洋的艺术教学与创作探索之中。
俄罗斯女学生
2009年李洋发表了研究著述《写生作品化》,探讨中国式美术教育的特征与可行性。应该说,从古至今寻找规律与秩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是在不断地认识主客观世界的规律,服从规律,掌握规律,进而创定新秩序的历程中发展。在本科高年级和硕士生教学阶段,李洋反对写生与创作相脱节的现象,而是“在作品化的要求下学生面对模特会更主动地选择对象,选择你所需要的内容,具备了选择的能力,造型的提炼。
惠安新娘
笔墨的概括能力也随之生发出来。在作品化的要求下,抛弃简单描摹对象的陋习,打开束缚造型的手脚,借助情感的表达提升学生对意象造型审美的渴求。借物抒情,以形写神。意象造型具有提炼、概括、夸张的品格,它是表现理解了的形象,所以它必然会舍弃许多表面的、非本质的、次要的形象因素,给予笔墨的表达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写生中就已经在探索中国画的美学核心即写意精神。”
尤莉雅
李洋认为,人物写生教学,尤其在中国画学院的教学中是应该讲授艺术规律性的方式、方法。因此,什么是创作,什么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以及如何使作品生动、有活力、富于生气和灵性都是萦绕在李洋的教学思考中而难以释怀的。他说:“学校应当给学生的是艺术的规律,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风格样式。”
张家媳妇
守成与创新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起步需要的是入正门守师法,不能像痴人说梦似的未入门而大谈破门而出凌越前贤。完全不守规则,只能是野狐禅,即使有所得,也难以有大成。而囿于规则,缺乏发展,则离大成也还甚远。其实关键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规则,而在于入正门守师法后能否超越规则,不为绳尺所束缚,积学之后能深造自得。
【中国书画名家李洋美术馆作品欣赏与收藏热线】:400-062-6066 1805313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