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中国网——著名画家卢禹舜美术馆
【名家简介】卢禹舜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中青年
2019/2/20 15:48:07
浏览次数:
【名家简介】
卢禹舜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欣赏】
熟悉卢禹舜的人都知道,他是位不太爱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家,更喜欢让作品说话。从2013年开始,受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发和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推动,卢禹舜陆续创作了近200幅“一带一路·人类文明”系列作品。
近日,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 5月14日,“一带一路·人类文明”——卢禹舜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出卢禹舜的145件绘画作品,诠释了“一带一路”各地域不同时期的人类文明,凸显了不同区域特有的人文精神。
从上世纪80年代,卢禹舜便以山水、宇宙和生命作为创作的三大母题,30多年来,其“静观八荒”“天地大美”“精神家园”“彼岸理想”“河山锦绣”“乾坤大义”系列创作为中国美术界所关注。
在成功的同时,卢禹舜有着清醒的认知,“回头看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山水画创作,如果说有个人风格的话,也是与当时全国整体画风紧密相连的,或者说相互之间难以拉开距离,相似之处大于差别。
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卢禹舜开始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从历史上看,确立个人风格的方法只有三种:表现领域的拓展,也就是内容出新、题材出新;形式语言的更新,也就是技法转变;二者兼顾,也就是内容与形式化而为一。对这三种确立个人风格的方法,卢禹舜分析后认为前两者在当前很难有效果。
因为作为笔墨形态的形式语言用于表现自然特质的诸如勾、皴、擦、点、染等方法,由于千余年的创造积累已经几乎使用殆尽,所谓新创立的自家之方法,不过是把历史掰开了、揉碎了、打乱了,进行重新组合而已,本质上并没有突破性和创造性。
而且技法越来越多地流于特技和制作,如果用艺术标准来要求,则多流于肤浅而非内在与深刻。并且以历代大师作为师法对象,并企图以他们的技法为基础谋以突破超越是非常艰难的,诸多画家对于传统以最大的功力打了进去,但没有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还有以自然作为师法对象,企图在体验感受造化之中谋求突破,表现内容也多趋于雷同、重复和平淡,除五岳、三山以外,就是三峡、大漠,近年又多云集太行,这种流行之风不会给艺术创作带来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不会给画家探索带来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艺术作品,因为流行的东西不一定会成为经典,而经典的东西才会永远流行。”
基于这样的思考,卢禹舜认为表现领域的拓展、形式语言的更新在当前很难有效果,二者兼顾的方法在当前对于形成、更新、完善个人风格是行之有效的。所以他近年来的欧洲写生,基本上是本着拓展中国画表现领域和更新中国画表现技法,并试图使内容与形式二者化而为一的原则展开的。这种艺术实践最终也证明了他探索的敏锐性,诞生了以“欧洲写生”为代表的系列优秀作品。
当卢禹舜置身欧洲时,吸引他的并非书中与媒体上的博物馆、教堂、铁塔、水城、红磨坊、啤酒屋等,而是欧洲整体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所给予人的那种安宁与平静的感受。“由于我不是作家、不是哲人,也不是普通的旅游观光客,所以既没有以文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又没有以人类学与哲学的角度,更没有以旅游和观光的角度,而是以一个画家的角度来感受和体验欧洲。
所以欧洲写生最基本的把握就是绝不能把自我与欧洲割裂开来。”在不割裂的同时,卢禹舜还认识到,面对欧洲,更要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某景、某物的真实记录,不能“为石而石、为木而木”,“应该是画家心灵的创造对理想与完美的自然世界的寻找、向往与追求,是借景抒情、借景造境,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而不是写景写物。所以我觉得欧洲写生不可以没有欧洲,但其美应在欧洲之外。”
在欧洲行之前很久,卢禹舜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思想上做好了由于中国画表现语言与被表现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可能会带来相互之间的不和谐而没有取得任何收获的准备,“尽管有诸位前师成功的实践成果做参照,但我还是觉得我的感受可能会与之有区别,对是否能够画好欧洲没有足够的信心。”
在物质上也做了各种准备,除了常用的画材之外,还特意为了使用和携带方便,选择了册页。虽然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有了准备,但以一张白纸,面对欧洲的现代都市景观和欧洲人的心态、情感、观念时,卢禹舜的头脑中还是出现很多疑问,比如,水墨是否能够承担起对欧洲这种新题材的表现任务,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水墨通过内容的变化使其向现代转型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卢禹舜说,当时是越想越怕,面对这张白纸,越想越觉得笔的分量太重,越不知怎样下笔,“但当饱蘸水墨的毛笔与宣纸接触的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是我本人在面对欧洲,并不是水墨这种形式在面对新的题材,最终是我如何来处理这些关系。当我认定我的角色之后,确有如释重负之感,于是大胆于宣纸之上、水墨之中忘情于欧洲各国了。”
【中国书画名家卢禹舜美术馆作品欣赏与收藏热线】:400-062-6066 18053139470